碰撞,历练,思考
——2013年中德布莱希特项目出访报告
继2012年秋季在上戏进行了中德布莱希特演出交流项目的中国排练后,3月13日由上戏两个导演专业组成的八名师生来到布莱希特的故乡位于德国鲁尔地区著名的富特旺根艺术大学。富特旺根艺术大学是一所在德国乃至欧洲享有盛誉的综合性艺术大学,它的现代舞,音乐作曲,音乐剧等专业在艺术教育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们这次合作的是该校的肢体戏剧表演专业。该专业以严谨的教学和实验性的演出而著称,每年仅招收和毕业五名本科生和一到两名研究生。这次布莱希特的演出项目,就是中德双方各派两名研究生担任导演,五名学生担任演员,排演布莱希特的代表作《四川好人》和由我院孙惠柱教授编剧的《神仙与好女人》。
初到德国,剧组就经历了六十年来最为严寒的春季,剧组同学经常冒着风雪踏着山路到排练厅进行排练。虽然外面是酷寒,但中德学生的排演热情则十分高涨。因为这次排演有着多重的挑战,一是如何用现代的表现方式来展现布莱希特七十年前的作品,二是如何展现在同一题材的《神仙与好女人》中当代作家的重新审视。
在排练期间,我们观摩了富克旺艺术大学表演专业的毕业演出和音乐剧专业在埃森音乐剧场上演的毕业剧目《青春的觉醒》感受到了德国艺术教育的严谨与创新。也在与德国导演和演员的合作中体会到了他们的主动性和职业化。德方演职员则在中方编导和演员身上看到了包括中国戏曲在内的博大艺术精神和多样的表现技巧。
在排练期间,担任《神仙与好女人》中方导演的常佩婷患上严重的感冒,研究生郑爽和戏导本科王慧青与肖尧同学都在排练和演出中出现伤痛,但都坚持排练和演出。
戏剧演出的意义很大程度来自艺术表达的公共性和交流性。这次的中德布莱希特演出项目受到了当地的较大重视,在所在的城市随处可见布莱希特素描头像为主要标志的演出海报。随着演出的临近,编导和演员愈发感觉到了压力,年轻的编导的艺术实验与构思能否被观众接受,布莱希特原作的精神是否流失,《神仙与好女人》中作者的艺术精神是否得到完整的传达。
4月6日和7日的晚上。来自德国各地的观众汇集到在德国享有盛誉的皮娜鲍什剧场,座位票早就被预订一空,从千里之外柏林赶来的观众甚至只能在灯光站着观摩。在演出前富克旺艺术大学的副校长思密特教授和上戏孙惠柱教授分别介绍了中德布莱希特演出项目的创作缘起和目的,孙教授更是介绍了布莱希特在中国的影响和自己创作的《神仙与好女人》。
首先演出的是由我院导演专业博士生杨凌和德国导演硕士研究生安珏拉共同导演的用中德语《四川好人》,该剧以大胆的解构,多样的形体组合与语言表达使原作焕然一新,接着是由导演MFA常佩婷同学和德国导演硕士毕业生塞密娜排演的用中英语演出的《神仙与好女人》,该剧脱胎于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但加入了现代元素和视角,例如神仙又变成了潦倒的飞行员来考验沈黛,故事荒诞有趣,品后又令人回味唏嘘。年轻的导演和演员们加入了流行的RAP和传统的中国戏曲身段节奏,既妙趣横生又情景交融。演出期间观众不断发出由衷的笑声与感叹,结束是不论是银发的专家教授还是普通的德国观众都为中的演员精彩的演出报以持久热烈的掌声。
其实这次将两部作品一起排练演出是一次很好的戏剧实验更是一次绝佳的文化表达。七十多年前德国的剧作家布莱希特之所以写他未曾到过四川,其实是带有独特的审视态度和理性思考的。今天,我们用中德英三种语言来演出这两个剧本,其实就是实现布莱希特,孙惠柱教授和学生导演的现实意义与思考。其中有着文化冲突,社会冲突和对话与构建。
相信这样的艺术交流与实验有利于我院师生的教学改革和艺术创作。经过这样的舞台实践的历练,师生们可以更好得学习与展现上戏的风采,同时也可以思考自己与戏剧今后的进程。我们更期待不久以后在上戏的剧场和德国师生一起向大家汇报演。
(其他国家演员的同台合作)
(演出海报)
(当地媒体的报道)
图文:石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