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家传统表演艺术节圆满闭幕
2024年11月10日至16日,上海戏剧学院与ITI/UNESCO国际表演艺术高等院校联盟共同举办了“一带一路”国家传统表演艺术节暨第十二届上海国际小剧场艺术展演。11月16日,主题为“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播与想象”的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戏剧学院成功召开,也标志着此次艺术盛会的圆满闭幕。
参加此次演出、研讨、工作坊等活动的共有外籍艺术家77位,国内的校外团队36人,以及上戏多个院系的众多师生。来自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德国、巴西、俄罗斯、约旦、伊拉克、苏丹及阿尔及利亚的九个国外团组参与本次活动。活动涵盖了亚洲、欧洲、非洲和南美洲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将带着独具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的精品来到上海,为艺术节注入新鲜而多元的活力,同时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上海对于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正如上海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与此同时,国内顶尖的戏剧院校,中央戏剧学院和云南艺术学院的领导与师生也积极响应,热情参与到此次文化盛事之中。本次活动也得到了人民日报、人民网、文汇报、上观新闻等多家重要媒体全面深入的关注与报道。
此次所有作品皆围绕着一个共同且深邃的主题——“人类命运”。这一主题涵盖了多个维度,无论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还是小人物的家国情怀,抑或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虚拟空间的奇幻斑斓,无论是立足中国本土文化的多元视角,还是放眼全球的宏观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是人类文明长河中永不磨灭的话题和共通的情谊。
上海戏剧学院精心准备了三台剧目:有表演系编创的代表中国文化“走出去”并获得今年阿维尼翁戏剧节“中法文化交流特殊贡献”奖的《白蛇》,有导演系师生的原创剧目《白鹿原上》,以及创意学院的传统与数字化结合的MR《黛玉葬花》。这些剧目均在深刻解析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同时体现了上海戏剧学院的技术与艺术结合方面的开拓与创新。肢体话剧《白蛇》以舞蹈与戏曲形体展现《白蛇传》的故事,作品采用了创意学院的数字粒子技术辅助多媒体舞美设计,极大地增强了东方艺术的写意美学。《黛玉葬花》构建了5X5米的主体空间,采用当前最新的META quest3 MR技术进行开发的海外版,让观众在MR空间中进行交互探索,随着激活场景的变化,领略“红楼梦”里三生石畔场景的中式园林世界。《白鹿原上》的主创团队是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23级学生,他们的改编聚焦原作中田小娥与黑娃和白孝文的感情主线,作品的角色性格鲜明,矛盾张力突出,通过凝练的戏剧结构,展现了封建社会原上宗法家族中人们的群像,剖析了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佳作。第23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树魂》以多线索和多时空交叉叙事的形式讲述了林场主人一家几代人坚守40余年造林守林的感人故事,以诗意与浓烈的情感交糅展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命运以及闽东地区红色文化等主题。
《树魂》
《白蛇》
巴西的《英雄之旅》将贫困媒体工人何塞一天的悲惨生活隐喻为当代人踏上英雄之路的旅程,大量的生活细节辛辣地讽刺了当今社会中大量的社会问题。有两部剧来自德国,《荒原》是根据艾略特《荒原》改编的诗剧,《塞壬》通过追溯神话中女妖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让人们审视在当今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的自我。亚美尼亚的《科伦布》以剧中人物的诗意交流探讨爱、死亡与命运不可避免的主题。俄罗斯戏剧艺术学院的《哈姆雷特》以当代的视角改编了莎翁的名剧。生活在当代的哈姆雷特原本阳光快乐,但当他得知父亲死亡的消息,在抑郁的心境下纠结于谋杀与复仇是否正当这一问题。格鲁吉亚的木偶剧《奥赛罗》以木偶与道具来表达戏剧深度和隐喻本质,探讨了权力与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中央戏剧学院的《铸剑》与云南艺术学院的《秋胡戏妻·最熟悉的陌生人》也各自以创新的方式解构了中国传统的历史故事与传统戏曲呈现了精彩的实验作品。
《英雄之旅》演后交流
《荒原》
《哈姆雷特》
《奥赛罗》
同时,“阿拉伯国家传统表演艺术展示”活动于11月13日在华山路校区智慧教室圆满举行。本次活动作为国际剧协与中国剧协携手推动的中阿戏剧交流项目的一环,汇聚了来自约旦、伊拉克、苏丹及阿尔及利亚四个国家的艺术家。整场展示活动紧凑有序,内容丰富多样,从约旦的传统乐舞到中国的戏曲精华,再到阿尔及利亚的戏剧探索以及苏丹和平戏剧的深刻寓意,每一种艺术形式都以其独特魅力,讲述着各自民族的故事,共同构成了一幅文化多样性的画卷,诠释了文化的多元与包容,为师生观众带来了一场特别的体验。
谢巍书记与阿拉伯国家传统表演艺术团队合影
这次学术研讨会和戏剧节系列展演活动,一方面促进了各个国家的传统表演艺术的蓬勃发展,并尝试拓展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另一方面,能够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更为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黄昌勇院长与部分研讨会成员合影